首页 实验室概况 人才队伍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环境管理支撑 开放交流 科普宣传 运行管理

国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是生态环境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转基因生物安全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领域的主要技术支持单位,是最早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研究的部属科研机构。

实验室介绍

国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是生态环境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转基因生物安全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领域的主要技术支持单位,是最早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研究的部属科研机构。在生物多样性观测与评估、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及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及防控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认可。实验室紧密结合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以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的重点任务为出发点,以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成...

查看详细
92

现有科研人员

14

研究员

1

正高级工程师

16

副研究员

35

博士

刘燕

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与规划制定提供科学支撑。牵头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调查、观测和评估工作,主持编制《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主持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牵头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参加《生物多样性公约》和《生物安全议定书》缔约方大会以及相关会议,担任《议定书》遵约委员会委员,深度参与COP15筹备与谈判工作,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达成。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SCI及核心论文近50篇,参与制定环境保护行业标准10余项。

总体介绍

国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92人,其中研究员14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员16人,博士35人,硕士54人,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人,研究队伍的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实验室注重在科研工作中培养和锻炼人才,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员来实验室工作, 2019年-2022年期间引进博士3人、培养博士后2人,晋升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10人,派5人赴生态司(COP15筹备办公室)挂职锻炼。实验室依托南京所创新团队计划、国家自然...

查看详细

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的关键技术与标准体系

  创立了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基于互补性分析和分层抽样的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地抽样方法,开发了集传统调查方法、红外相机和DNA宏条形码鉴定等技术于一体的野生生物及其生境的观测技术,...

查看详细

外来入侵物种精准绿色防控技术及应用

  系统采集了全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起源、入侵路径等18项数据信息,明确我国有667种外来入侵物种,建立了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等级划分标准;针对20种传入高风险的外来物种,研制了快速检测...

查看详细

转基因生物自然生态风险监测与控制技术

  系统开展以已经商业化环境释放和具备商业化能力的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基因漂移、生存竞争力、外源蛋白在环境介质中的降解残留动态等自然生态风险的研究和监测,探究其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后对生物多样...

查看详细
  • 实验平台

      国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现有科研用房1578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600余台套,其中10万以上仪器数量70余台套,包括高效液相、液质联用色谱仪、荧光定量PCR仪、高速离心机、电泳仪、氨基酸分析仪、流式细胞仪、酶...

    查看详细
  • 野外台站

      实验室在福建、浙江、江西等3省8县拥有214处观测研究设施和1个基于物联网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平台,配备观测研究仪器设备129台套。为开展转基因作物环境释放的潜在生态风险研究,实验室与南京市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