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强化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意义重大、使命光荣。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所)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周大庆研究员从事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以来,十二年如一日,他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周大庆在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大会上发言
特别能吃苦,全力支撑“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
周大庆作为副组长、联络员等参与“绿盾”强化监督部门联合巡查,组织开展重点问题实地核实调研。他的足迹遍布黑龙江、新疆、广西、海南等22个省份,2023年出差时间高达158天。他主笔起草的20余个典型案例在生态环境部官微发布或移交有关方面查处;牵头编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指导意见,克服历史遗留多、需要兼顾全国各类复杂情形等困难,数易其稿,终以行政规范性文件形式印发,为分类整改自然保护区问题、协调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提供指引,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提供“统一标尺”。在“绿盾”强化监督工作中,他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牢记使命、坚守底线,既依法依规查处生态破坏问题、又实事求是指导地方解决问题,地方都说他“接地气”。他充分发挥纽带作用,通过讲座、实地调研、电话指导等形式,把国家的政策宣传下去,把地方的意见搜集上来,既做“收音机”又当“传声筒”,促进自然保护地监管上下互动、相向而行。
周大庆(左二)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实地调研
特别能战斗,积极保障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技术审核
在生态环境部生态司领导下,周大庆研究员作为专家组组长,承担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技术审核工作专班综合协调工作。面对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难度高等诸多困难,他主动放弃高温休假,配合生态司协调4个单位35名技术骨干,迅速完成工作专班的组建运行;带领工作专班在北京集中办公,组织制定工作机制、审核要点、报告模板、问题筛选原则、拟反馈问题清单等,连续加班加点奋战半个月,高质量完成全国31个省份整合优化方案技术审核工作,总报告近600页。他还协调生态环境部专班与国家林草局专班、自然资源部专班开展多轮技术对接,逐一核实核证,消除信息不对称,获得各方高度评价;面对观点不一致,他顶住压力,坚守初心,据理力争,以实际行动守护国家生态安全底线。整合优化工作开展以来,他作为部门专家,参加了10次多部门联审会商和评议,组织起草整合优化相关政策建议13份,为生态环境部门加强整合优化监督、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发挥重要作用。
周大庆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部门联审会上作报告
特别能奉献,充分融合濒危物种基础研究与保护管理
周大庆研究员在做好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的同时,还充分发挥自身鸟类学专业优势,针对旗舰物种丹顶鹤的严峻保护形势,在丹顶鹤致危原因方面加强基础科研攻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等支持下,他广泛收集资料,多渠道获取了78个丹顶鹤死伤事件,调查了141个动物园和16个自然保护区,通过构建模型,首次论证发现并明确提出“大幅增长的圈养种群对丹顶鹤野生种群具有侵蚀效应”,为解释丹顶鹤西部种群持续减少提供新思路。为有效促进丹顶鹤种群复壮,他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呼吁自然保护区减少圈养种群、加强野化放归,引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自2013年开始研究丹顶鹤以来,他时刻勉励自己“不怕慢,只怕站”,持之以恒开展多角度研究;“十年磨一剑”,2023年他综合相关研究成果撰写的政策建议被中共中央办公厅采纳,实现鸟类研究与自然保护地监管有机融合。
周大庆在江苏沿海开展鸟类调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16年以来,周大庆作为主要执笔人起草的56份政策建议被生态环境部领导批示采纳(其中16份上报中办国办)。他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生态环境部优秀共产党员、生态环境部系统“十三五”期间优秀调研报告奖等表彰、表扬和奖励共17次,2020-2022年连续3年获南京所优秀青年科技奖。
“作为部属单位,科研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管理支撑服务。”周大庆牢记生态环境部领导的殷切嘱托,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不断开展服务管理的前瞻性科学研究,持续提升管理支撑水平,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