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卫在西藏米拉山口开展实地调研
“我将不断从‘老西藏精神’中汲取养分,勇挑重任、奋勇拼搏,在西藏这片充满生机的雪域高原上留下奋斗的身影、前行的足迹。”赵卫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作为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所)博士、南京所气候变化与生态安全研究室主任,2009年以来,赵卫一直坚守在西藏地区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等科学研究。
西藏地区作为我国“三区四带”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全国生态文明高地,也是生态学研究高地。
“尽管青藏高原环境恶劣、氧气稀薄,但始终有一种精神支撑着我。”赵卫所说的精神,正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从雅鲁藏布江源头到雅鲁藏布大峡谷,从藏北羌塘高原到喜马拉雅山脉南麓,14年来,赵卫的工作足迹在不断延伸;从西藏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西藏应对气候变化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14年来,赵卫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
2020年11月11日,赵卫带队前往那曲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现场复核工作,作为专家组组长,他带头选择了氧气更稀薄的双湖县、尼玛县、申扎县、安多县等西部和北部海拔更高的地区。工作开展后,组内专家因高原反应太强烈而被迫返程,赵卫向上级组织申请同意后,继续前往羌塘高原开展现场复核,最终保质保量圆满完成现场复核工作。
2022年,赵卫带领团队完成了林芝市巴宜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尼洋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其中,林芝市巴宜区被命名为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今年,他又作为牵头人承担了林芝市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研究项目。
不畏艰苦、不避艰苦,适应艰苦、战胜艰苦。2022年,赵卫带领团队在西藏工作215天,2023年1月至今,他已在西藏工作158天。从流域源头到下游、从城市到乡村、从主管部门到农牧户……他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科学识别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这些年,赵卫带领研究团队开展了西藏地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西藏自治区重要大江大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源头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成效评估、典型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管理、碳汇区域补偿技术方案研究等32项工作。其中5项研究成果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和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
赵卫表示,今后将继续以实际行动坚决做到氧气再少决不缺精神、环境再苦决不破规矩、海拔再高决不辱使命,以一颗生态环保科研人员的赤子之心为全面推进美丽西藏建设贡献南京所的力量。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王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