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是我国首个法定的全国科普月,围绕“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主题,生态环境部农药环境评价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娜研究员走进南师附中新城初中,开展题为“如何通过科学实验预警环境污染物的危害”的科普讲座,将环境科研成果转化为生动的课堂内容,为青少年打开一扇探索未知环境科学知识的窗口。
讲座以“什么是环境污染物”切入,系统梳理了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的典型污染物,结合示意图与全球污染案例,王娜研究员帮助青少年直观认识污染物的危害,并进一步解读了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的特点,强调其对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及治理重要性。课堂上还以“生态毒理学”为主线,生动讲解斑马鱼的发育过程,并通过对比实验展示酒精、咖啡因、废电池对斑马鱼的影响,使抽象的科研结论变得贴近生活,易于理解。

此外,王娜研究员还带领师生“云参与”了新污染物双酚A的毒性实验全流程,并完整呈现了科学实验如何“揪出”污染物危害。实验数据显示,双酚A会干扰斑马鱼心脑血管与内分泌系统,结合斑马鱼与人类基因的高度相似性,进一步推理双酚A的人体健康风险,呈现了“实验预警污染物”的科学逻辑,引导同学们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理念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此次科普进校园活动,是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践行“科研为民”理念、传播生态环保科学知识的具体行动。未来,重点实验室将持续依托专业优势,开展更多深入学校、社区的科普活动,为提升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