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反映我国生态环境科技领域前沿和最新发展,在中国科协指导下,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开展了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的遴选和评审工作。我所徐海根副所长主持完成的“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计与评估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项目(简称进展项目)成功入选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保护目标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国际上,联合国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下分别制定了2010年、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为各缔约方制定和更新本国的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提供指导。在国内,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提出了未来二十年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优先行动。但以往保护目标设定的主观性大,科学性、系统性不足,同时缺乏保护目标进展评估技术。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情景分析系统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缺少国家层次的情景分析系统。针对上述关键科学问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全球环境基金等支持下,开展了本进展项目研发工作。
本进展项目在国际上率先创立了针对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即“爱知目标”)进展评估的国家指标体系,开发了评估方法和模型,定量评估了我国执行“爱知目标”的成效。不同于全球评估结论,我国执行“爱知目标”取得积极进展,其中3项目标进展超越了“爱知目标”的预期。成果在Science上发表,被联合国权威报告《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多次引用。
针对国家层面上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定量关系缺失的难题,参考全球生物多样性模型框架(GLOBIO3)量化平均物种多度指数(MSA),构建了我国森林、草地、荒漠、湿地和农田等土地利用类型和强度与MSA的关系模型及数据库,为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
研发了基于不同土地利用和保护目标的情景设计技术、综合分析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在国际上率先解决了国家层面生物多样性情景分析系统的技术难题。该技术成果在国家、省、县和自然保护地等多个尺度应用,实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生物多样性变化驱动效应的定量解析,为国家及区域保护目标制定提供了科技支撑。
提出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定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在国际上首次从实施机制角度,在国家政策、金融资源、知识储备、责任追究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爱知目标”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强制性全球目标与国家自愿承诺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等保护目标设计新思路和新模式。该成果被Nature子刊列入《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专辑。
本进展项目研发的国家保护目标情景分析系统和评估指标体系,从目标设计到评估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显著推动了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际进程。技术成果获得国际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提升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计与评估领域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彰显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项目提出的保护目标设计新思路和新模式,贡献于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具有指导意义。
该进展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为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