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基地
字号:

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基地位于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安徽省西部,北与安徽省霍山县接壤,西与湖北省英山县毗邻,属大别山主峰分水岭主段,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同时位于我国大陆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具有“南北过渡、襟带东西”的地理特征。正由于这种过渡、交汇的特点,该区生物资源丰富,几乎囊括大别山区所有的生物种和植被类型,保存了大批珍稀、古老孑遗物种和典型、多样的生物群落,是大别山五针松、金钱松、香果树、领春木、鹅掌楸、厚朴、豹、大鲵、原麝、勺鸡等珍稀濒危物种的集中分布区,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是“大别山区的天然物种基因库”。

2013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合作建有面积11.56公顷的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监测大样地,卫星监测样地1个,布设110台普通红外相机和20台实时传输红外相机,设置11条鸟类调查样线,重点在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核心区和人类活动频繁的实验区对生态系统开展长期观测,揭示生态系统对人类干扰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为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环境问题提供参考。

(1)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监测大样地

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监测大样地采用全站仪对样地进行测量定桩,核心区域为投影340m×340m正方形,分为289个20m×20m样地单元格,面积为11.56 公顷。样地建设方法参照CTFS调查技术规范,采用永久性标识样桩提供位置服务。样地采用全站仪结合实时动态监控系统划分为20m×20m的样方,对每个样方四角端点处用样桩标示,并按照规范对样桩进行编号记录其对应的GPS坐标以及所在位置的高程,对样方内胸径(DBH)≥1 cm的乔木个体挂金属标示牌牌编号,记录其种类、相对位置、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等。

目前已经完成两次植物群落调查和物种组成初步分析工作。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监测大样地的建设,为揭示大别山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群落的典型特征及种群动态及群落演替规律,开展大别山区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受损森林生态系统保育、恢复与重建的研究提供了科技支撑。

图1 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监测大样地设置示意及三维地形图

(2)卫星监测样地

卫星样地选址在大别山主峰多植尖北坡(N31.038,E116,158),该地区海拔约900m。卫星样地为100m*100m正方形,总面积1公顷,按照与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监测大样地相同的测绘方法进行放样。通过卫星样地动态监测,可对比该地区不同海拔、坡度、坡向、光照强度、人为扰动情况对动态监测样地的干扰。

(3)红外相机及动物监测样线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保护区全域进行网格区划,并根据该地区生境,结合动物痕迹、人为干扰等因素进行红外相机布设、样线调查。同时,按照海拔梯度,在保护区核心区布设3条红外相机样线。共布设红外相机130台(包括实时传输红外相机20台),动物监测样线11条。每6个月回收1次红外相机数据,每年开展2次动物专项调查。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和样线调查,对动物进行长期监测,为掌握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提供关键科技支撑。

图2 红外相机及动物监测样线布设图

图3 珍稀濒危动物植物

图4 野外实地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