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马洲岛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字号:

基本情况

马洲岛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马洲岛观测站”)由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靖江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于2021年11月在马洲岛正式揭牌成立。马洲岛观测站围绕长江下游生物多样性、重要湿地、水生态系统、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进行长期定位综合观测,构建涵盖“一站六点”、辐射长江岸线的观测站空间布局体系,打造长江湿地保护修复试验示范区、生态农业发展实验示范区,为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红线监管以及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关键支撑。
二、发展定位
瞄准国际前沿,围绕长江江豚和迁徙鸟类等重要物种开展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监测,同时就长江湿地水动力过程与新生湿地演化规律及生态效应,长江江豚和迁徙鸟类种群动态变化监测和栖息地保护修复、长江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受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以及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有机产品价值转化路径等国家重大科学问题与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探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保育、可持续利用与优化管理的技术和方法,系统搭建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的平台,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下游生物多样性保护野外观测与试验平台,为我国长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基础数据支撑、理论依据与关键技术。
三、建设目标
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思想,顺应生态文明发展趋势,满足江苏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需求,围绕长江大保护、十年禁渔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等国家重大科学战略,开展马洲岛观测站建设,配置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多样性观测设施设备,对长江下游生物多样性、重要湿地、生态环境、珍稀濒危物种进行长期定位综合观测。
到2025年,建设水平达到国家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标准,纳入江苏省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并达到以下建设目标:
1、构建涵盖一站六点,辐射长江岸线的观测站空间布局体系;
2、建成水陆统筹、天地空一体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观测体系;
3、建立长江湿地保护修复试验示范区和退化人工林生态恢复试验区;
4、建成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的平台;
5、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下游生物多样性保护野外观测与试验平台。
图1 马洲岛观测站建设目标示意图
四、建设布局
拟以马洲岛为核心,构建“一站六点”式空间布局体系,形成水陆统筹、天地空一体化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体系(图2)一站设置在马洲岛上,为主站区,六点为位于长江岸线上观测点,用于开展长江岸线重要湿地和长江江豚长期定位观测。
图2 马洲岛观测站空间布局体系
五、建设内容
(一)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马洲岛上现有基础设施,修缮建成马洲岛站办公实验楼,建立实验室和科普宣传中心,配置办公、实验和生活设施设备及宣传科普设施,满足观测站的办公、实验、科普宣传和生活需求。改造野外观测道路、设立标志标识,满足野外观测需求。
(二)生物多样性观测体系建设
采用综合观测场、固定观测样地/样线、红外相机、无人机、卫星遥感等多种观测手段的方式,配置国际先进水平的观测设施设备,开展气象、水文、水质、土壤、生物等方面的综合观测和试验研究,构建水陆统筹、“天空地”一体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观测体系,对长江生物多样性,重要湿地、生态环境和珍稀濒危物种进行长期动态监测。
(三)开展长江江豚专项监测
构建长江江豚野外种群监测体系,监测长江靖江段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密度、集中分布区、核心栖息地及季节变化,摸清靖江长江段长江江豚的生存现状,分析潜在威胁因素与相应机制,评估人为活动与食性资源对长江江豚种群生存与分布的影响,开展长江江豚的有效保护。在长江江豚频繁出没、分布集中水域建立水上智能监测体系,对长江江豚种群动态变化进行长期监测。
(四)开展退化人工林生态恢复试验区建设
在马洲岛东侧3500亩意杨林内建立退化人工林生态恢复试验区,开展人工促进退化意杨林更新恢复试验研究。利用乡土树种混种模式开展退化意杨林更新恢复试验研究,评估马洲岛森林的固碳能力和增汇潜力。探索开展基于系统发育特征的人工促进群落演替物种配置模式研究,研究如何协同提升江苏人工林碳汇能力和生物多样性水平,及其对江苏省实现“双碳”目标的贡献。 
(五)建立长江湿地保护修复试验示范区
实施马洲岛生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通过微地形改造、水位控制以及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措施,营造光滩、芦苇荡、浅水区、深水区等多样化鸟类栖息地,提升马洲岛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同时,对靖江新桥滨江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湿地恢复成效开展跟踪监测评估,打造长江湿地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区。
(六)开展马洲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研究
参照国家最新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结合马洲岛特色,构建马洲岛及长江湿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与技术体系,科学核算马洲岛和长江湿地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其对靖江市生态保护的贡献,探索建立具有“长江大保护”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年度目标考核制度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七)建设生物多样性观测数据平台
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3S技术,集成马洲岛观测站“水、土、气、生”各类调查观测数据资源,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数据平台,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张图”系统。应用人工智能视觉识别和AI边缘计算技术,以鸟类和长江江豚为重点监测对象,研发AI智能物种监测系统,实现90%以上的识别准确度。
(八)开展张靖皋过江通道建设工程的生态影响监测
张靖皋过江通道建设工程位于张家港市、靖江市、如皋市境内,主体跨越马洲岛,为新建特大跨江大桥建设项目。为掌握过江通道建设对马洲岛及周边水域的生态影响,拟对过江通道施工期的人为活动及其生态影响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其对马洲岛及周边水域的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和有机农业的影响大小、程度和范围,提出保护修复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