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机构设置 > 科研部门 > 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 部门设置
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字号:

区域生态规划与政策研究室

结合长江经济带、长三角、黄河流域、成渝、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国家战略区域生态环境管理需求,对重点规划、计划、方案等进行跟踪评估,开展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管理政策、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研究拟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文明规划等编制、评估相关研究与技术支持工作。开展生态资产核算、动态评估技术方法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转化路径研究,基于主体功能区战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等开展新发展格局下生态环境分区管治技术与政策研究,为优化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重大生态文明改革任务提供理论、技术、政策和人才支撑,为相关部门和地方生态环境空间管理提供技术咨询。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研究室

承担生态保护红线全过程监管的技术支持,是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监管工作的核心技术团队,全面支撑生态环境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顶层设计。研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调整、勘界定标、基础调查、监测预警、评估考核、问题查处、监督执法、责任追究、信息化管控等关键技术,建立覆盖陆地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各要素的全链条监管体系。拟定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政策、法规、规划与标准规范。以生态保护红线为依托,研究我国国土空间格局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研发区域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技术,开展区域生态廊道构建方法研究与示范,开展生态功能提升与生态资产增值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生态保护红线成效评估,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工作的宣传与国际化推广。

区域生态评估与修复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为多要素多介质污染物监测核算方法研究,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状况调查评估与问题诊断方法研究,湿地、草原、荒漠化地区等生态系统退化驱动机制识别、环境污染生态效应及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技术研究,区域生态修复技术与调控模式研究以及生态调查评估、修复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研究。研究室近年来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在京津冀周边区域、内蒙古呼伦湖、青海祁连山等国家重点污染防控区与生态功能区,依托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项目、生态环境部事业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以及呼伦湖生态安全调查评估项目等,开展了生态系统多介质要素监测、系统评估与生态修复研究工作,为国家、地方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为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损害过程与机理研究,研发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一体化提升、生态修复与污染协同治理技术;开展矿山开采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研究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重点区域和典型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矿山生态环境监管政策和技术体系,制定矿山开采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开展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研究提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开展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评估技术,研究制定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技术标准。

气候变化与生态安全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生态碳汇价值核算、适应能力评价等关键技术;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气候变化敏感生态系统为重点,研究人类活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机理与驱动因素,提出生态风险防控与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十四五”期间,重点开展碳排放达峰方案和碳中和战略、气候变化生态响应与应对、生态安全监测预警与生态风险防控等研究,为国家、地方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提供科技支撑。近年来主要从事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风险及管理、生态碳汇评估与价值核算等研究,共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