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机构设置 > 科研部门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中心 > 中心简介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中心
字号: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中心(简称“生多中心”),下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安全与生物遗传资源保护3个学科方向和生物多样性监测、生物多样性评估与预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与履约、生物安全、生物物种与遗传资源保护监管等6个研究室。拥有1个国家环境保护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环境保护武夷山生态环境科学观测研究站。主要开展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物种与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本底调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自然资源资产评估、外来物种防控、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监管支撑技术体系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安全议定书》与《名古屋议定书》履约支撑技术研究,是生态环境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和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安全议定书》和《名古屋议定书》等国际公约的主要技术支撑机构,被科技部授予“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多年来,生多中心紧紧围绕国家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以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加大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深化环境监管体制改革等为切入点,全面支撑国家和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助生态环境部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着力抓好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评估、恢复、保护战略等工作,形成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保护成效评估、监督管理等相关技术、标准、方法体系,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利用与惠益分享的理论、方法和监管策略,建立转基因生物对自然生态系统风险评价与检测、监测技术体系,加强实验性或原创性研究,做好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衔接与转换,提高研究成果集成水平,提升实验室与平台条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环境管理支撑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重点实施了“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观测”(重大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国际合作与履约”等环境管理技术支撑项目和“转基因重大专项”、“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计与评估技术”、“重要外来有害生物传入风险及检测技术研究”等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协助生态环境部起草完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报告”等一批重大成果。编制新时期《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1-2030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年规划》(2021-2030年)和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支持地方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探索多样化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推动以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为引领的区域试点示范。长期为部生态司国际司国际谈判履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派员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随部参加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框架正式非正式磋商承担会议多项决议的谈判工作主要负责保护地、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空间规划、生态系统恢复、外来入侵物种生物安全重难点议题深度参与多项履约相关基础研究工作积极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顺利通过浙江、江苏、安徽、海南、云南、甘肃、河南、贵州、辽宁、上海、新疆、西藏等省区市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与行动计划,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创建,生物多样性宣传与体验,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与评估,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风险评价等工作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服务支撑。

生多中心现有科研人员65人,其中研究员10人,副研究员12人,博士2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共3人,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2人,科技部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审查委员会委员2人,国家卫生计生委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1人,国家环境保护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红色名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人,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人, IUCN/SSC中国植物专家副组长1人,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分会理事1人,中国生态学学会民族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昆虫学会传粉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